为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号召,助力湛江红树林之城建设,2023年7月至10月,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省级重点团队,岭南师范学院智能仿生机器鱼团队(后文简称仿生鱼团队)借助工科专业优势,将自主创新研发的科技产品—智能仿生机器鱼应用到养殖场、景区湖泊、红树林片区等水环境场景的实际治理中。利用智能仿生机器鱼实时检测水质功能,以“鱼”治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开设中小学科普课堂,为建设绿美广东、推进广东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深入养殖场,开展实地调研测试
仿生鱼团队将产品带到湛江市养殖场,运用智能仿生机器鱼实时检测水质和水下摄像的功能,对水体DO、PH、浊度等水质检测参数和鱼群进行实时监测,根据实时传输数据制定分析报告。有效解决当地水质检测困难、检测不及时、准确性低的问题,推动乡村水产养殖业发展。

图为智能仿生机器鱼在湛江市廉江中塘村开展水环境监测实景图
团队走访附近的村庄,与居民们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对水产养殖业现状的需求以及对仿生鱼投入水产养殖的期望。其中62%的村民表示愿意将仿生鱼投入到自己的生产养殖中,28%的村民对于这类新科技的使用了解程度较低,习惯通过自己的人工经验来判断。针对测试数据和调研结果,进一步展开分析与改进,拓展仿生鱼养殖应用市场。

图为仿生鱼团队成员在养殖场进行水质检测
团队计划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农业中的应用,提供更可行持续的新养殖解决方案,为当地相关产业注入新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助力智慧渔业建设。
助力红树林,共绘绿水青山之美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仿生鱼团队在湛江红树林保护片区进行了一次全面实地考察,通过户外测试数据详细分析及采样测试数据结果,给红树林种植、生态系统健康维护及管理提供了水环境数据的参考。
及时监测红树林的水质情况,利用测试数据和调研数据,能够有效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持与智能对策。未来,仿生鱼团队将在红树林资源保护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让自然之美得以长久绽放,为建设红树林之城贡献青年智慧、展现青年担当。
走进中小学,开展趣味科普活动
团队充分发挥机器鱼教育价值,分别在湛江市赤坎区、廉江市、雷州市、肇庆高要区等地多所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活动。通过互动实验和讲解,激发学生浓厚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前沿科技。

图为仿生鱼团队在雷州市第一中学开展机器人科普讲座
仿生鱼团队的到来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课堂,主讲人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们介绍仿生学基本概念,讲述团队如何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应用于科技创新,利用模型与实际演示,向学生们展示仿生机器鱼机械结构和运动原理。在互动环节中,与学生们一起用简易的材料制作出小型仿生鱼,通过改变鱼尾部的结构和摆动幅度,演示了不同形态对游泳速度和灵活性的影响。这种直观的实验设计能够让学生深入体验科学的乐趣,也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图为学生在课堂体验操控智能仿生机器鱼
目前,仿生鱼团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已经发表SCI论文1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广东省一等奖,广东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广东省“攀登计划”项目立项资助等荣誉。团队还开展了小型科普教育活动,积极参与中国国际水产博览会、驻湛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助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对接会等活动,同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被评为三下乡省级重点团队。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成为发展第一动力”的关键一环。仿生鱼团队从实验室走向实地,从书本走向市场,在水产养殖场、红树林等场景实地考察中取得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产品能够应用于水产养殖业,可及时减少、解决鱼害,发展智慧渔业,助力乡村振兴,加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推动建设红树林之城。(陈小军 欧佳琳)
来源:中国青年网